升降机(通常指电梯)的能耗情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不过,可以概括其特点和大致范围:
影响因素:
1.类型与驱动系统:
*曳引式电梯(常见):使用对重平衡轿厢重量,电机只需克服摩擦力、加速及不平衡载荷(通常为额定载重的40-50%)。其能耗相对较低。其中:
**有齿轮曳引机:*效率略低,能耗稍高。
**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效率极高(可达85%以上),是当前节能的主流技术,待机功耗也极低。
*液压电梯:依靠油泵将液压油压入油缸顶升轿厢。下行时依靠轿厢自重将油压回油箱,能耗主要在上行时产生。其能耗通常显著高于曳引式电梯,尤其在频繁上行时。效率相对较低(约30-45%),待机时油泵也可能有少量能耗。
*螺杆式/螺旋式电梯:能耗通常介于曳引式和液压式之间。
2.载重量与速度:
*载重量越大,提升相同高度所需的能量越多。
*速度越高,加速和维持高速运行所需的功率越大,能耗也越高。但高速电梯完成单次运行的时间可能更短,对整体能耗的影响需综合评估。
3.运行模式与使用频率:
*加速/减速阶段:能耗,电机需要输出功率来克服惯性和摩擦力。
*匀速运行阶段:能耗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克服摩擦力和维持速度(曳引式还需克服轻微的不平衡力)。
*待机状态:现代电梯待机功耗较低(尤其是永磁同步无齿轮机型,可低至几十瓦),但老旧电梯或带常亮照明/风扇的轿厢待机功耗可能达几百瓦。
*使用频率:电梯启停越频繁,能耗越高。高峰时段、高流量建筑(写字楼、商场、医院)的电梯总能耗远高于低流量住宅电梯。
4.行程高度:提升高度越大,单次运行的能耗自然越高。
5.设备新旧与维护状况:老旧、维护不良的电梯(如导轨润滑不足、门机运行不畅、曳引轮磨损、控制系统效率低)会产生更多摩擦损耗和无效功,增加能耗。
6.辅助设备:
*轿厢照明、通风风扇、显示屏、对讲系统等都会增加能耗,尤其在长时间运行时。
*门机运行(开门/关门)也是耗能环节。
能耗范围(估算):
*住宅电梯(曳引式,永磁同步无齿轮,630kg,1m/s):
*单次运行(几层楼)能耗:约0.05-0.15kWh。
*日均能耗(中等使用频率):约5-15kWh。
*待机功耗:<50W。
*商业/公共建筑电梯(曳引式,永磁同步无齿轮,1000-1600kg,1.5-2.5m/s):
*单次运行(多楼层)能耗:0.1-0.4kWh。
*日均能耗(高使用频率):可达30-100kWh甚至更高(单台)。
*待机功耗:<100W。
*液压电梯(1000kg):
*上行单次运行能耗:可能比同等曳引式高50%-100%或更多。
*日均能耗:通常显著高于曳引式。
节能措施:
1.采用驱动系统:优先选择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这是目前的节能手段。
2.能量回馈装置:将电梯制动(特别是下行满载或上行空载时)产生的再生电能回馈到电网,供给楼宇其他设备使用,可节能15%-40%(视工况而定)。
3.管理系统:智能调度多台电梯,减少空驶、无效召唤和等待时间,优化运行效率。
4.待机优化:使用LED照明、智能关闭轿厢通风和照明(无人时)、选用低待机功耗的控制系统。
5.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导轨润滑良好、门机运行顺畅、曳引系统,减少摩擦损耗。
6.合理选型:根据建筑实际需求(流量、高度)选择合适载重、速度和数量的电梯,避免“大马拉小车”。
总结:
升降机的能耗差异巨大,从每天几度电到上百度电不等。现代曳引式电梯(尤其是永磁同步无齿轮型)在待机和运行效率上表现优异,配合能量回馈技术,是节能的主力。液压电梯通常能耗较高。能耗的在于驱动系统效率、使用频率/模式、行程高度、载重以及设备维护状态。在大型建筑中,电梯能耗是楼宇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设备、应用节能技术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能耗水平。
升降机的驱动方式是指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至轿厢或平台,使其实现升降运动的机械传动系统。以下是几种主要的驱动方式及其特点:
1.曳引驱动(TractionDrive):
*原理:这是现代乘客电梯和高速电梯主流的驱动方式。电动机(通常是交流或直流电机)驱动一个带特殊绳槽的曳引轮(也称驱动轮)旋转。钢丝绳(或钢带)的一端悬挂着轿厢,另一端悬挂着对重装置。钢丝绳紧压在曳引轮绳槽上,依靠曳引轮与钢丝绳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曳引力)来拖动轿厢和对重作相对运动(轿厢上升时对重下降,反之亦然)。
*优点:
*:对重平衡了轿厢的大部分重量,大大减少了电动机的负载,能耗低。
*运行平稳、速度快:可实现高速、超高速运行(可达10m/s以上),舒适性好。
*提升高度大:理论上仅受钢丝绳长度限制,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多重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成熟可靠。
*缺点:
*需要顶部机房:传统曳引电梯需要建筑物顶部设置机房放置驱动主机和控制柜(虽然无机房技术已普及,但主机仍需安装在井道特定位置)。
*对井道要求高:需要直上直下的井道空间。
*子类型:
**有齿轮曳引:*电动机通过减速箱(蜗轮蜗杆或行星齿轮)驱动曳引轮,适用于中低速电梯(≤2.0m/s)。
**无齿轮曳引:*低速大扭矩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曳引轮,无需减速箱。效率更高、噪音更低、体积更小,是现代中高速电梯的主流。
2.液压驱动(HydraulicDrive):
*原理:电动机驱动液压泵,将液压油加压后通过管路输送到安装在井道底部的液压油缸中,推动油缸柱塞(活塞)向上顶升轿厢。轿厢下降则依靠轿厢自重将油缸中的液压油压回油箱,通过控制阀调节流量实现平稳下降。主要分为直顶式(柱塞直接顶升轿厢)和侧置式/间接式(柱塞通过滑轮和钢丝绳间接拉动轿厢)。
*优点:
*机房位置灵活:液压动力单元可安装在井道旁较低的位置(地下室、相邻房间等),无需顶层机房。
*载重量大:能提供很大的顶升力,常用于大吨位货梯、汽车梯。
*井道结构要求低:不需要承受曳引轮等设备的顶部载荷,对井道顶部强度要求较低。
*运行平稳,低层建筑:尤其适用于低层(≤6层)、载重大的场所。
*缺点:
*能耗较高:提升时需克服全部轿厢自重和负载,下降时能量基本耗散在控制阀上,效率低于曳引式。
*运行速度慢:一般速度不超过1.0m/s。
*油温控制:长时间运行液压油易发热,需要冷却系统或停机降温。
*潜在泄漏风险:液压油泄漏可能污染环境,需要定期维护。
*行程受限:油缸长度限制了提升高度(通常≤20米)。
3.强制驱动(卷筒式驱动)(WindingDrumDrive/itiveDrive):
*原理:电动机通过减速机构驱动一个大型卷筒旋转。钢丝绳的两端都固定在卷筒上(或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井道底部滑轮反向后固定)。卷筒旋转时,钢丝绳直接卷绕或放出,强制性地提升或下降轿厢。没有对重。
*优点:
*结构简单直接。
*无需对重,井道空间占用相对小。
*缺点:
*提升高度受限:卷筒的容绳量限制了提升高度(一般不超过30米)。
*效率低、能耗高:电动机需克服轿厢的全部重量。
*钢丝绳寿命短:钢丝绳在卷筒上多层卷绕,易磨损、挤压变形。
*运行平稳性较差。
*安全性相对较低:一旦钢丝绳松弛或断裂,缺乏有效的防坠落保护机制(现代标准对此类驱动限制严格)。
*应用:现代标准乘客电梯基本淘汰,主要用于一些低层、低速、小载重量的货梯、杂物梯、家用电梯或特殊工业升降平台。
4.螺杆驱动(ScrewDrive):
*原理:电动机驱动一根垂直安装的精密螺杆旋转。一个与螺杆啮合的螺母(通常集成在升降平台或轿厢框架上)随着螺杆的旋转而沿着螺杆作直线升降运动。
*优点:
*结构紧凑,集成度高:通常将驱动电机、螺杆、螺母、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在一个模块内,体积小巧。
*无需独立机房,无机房设计简便。
*安全性高:螺杆螺母的机械自锁特性使其在断电时能自然锁定位置,防坠落安全性好。
*对井道要求低:可适应非垂直井道(有一定角度)。
*缺点:
*速度慢:受限于螺杆转速和螺距,运行速度通常很低(≤0.15-0.3m/s)。
*提升高度有限:受螺杆长度和稳定性的限制。
*运行噪音相对较大:机械啮合产生的声音。
*应用:主要用于低层住宅的家用电梯、无障碍升降平台(轮椅梯)、别墅电梯等对速度要求不高、空间有限、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总结:
升降机的主要驱动方式包括曳引驱动(、高速、高层主流)、液压驱动(大载重、无机房、低层)、强制驱动(卷筒式)(基本淘汰)和螺杆驱动(紧凑、安全、低速家用)。其中,曳引驱动,尤其是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驱动,凭借其、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现代中高层建筑电梯的主导技术。液压驱动在特定领域(如大吨位货梯、无机房低层梯)仍有其优势。螺杆驱动则在紧凑型、高安全要求的低速家用和小型升降平台中占据重要地位。强制驱动在现代标准电梯中已很少见。选择何种驱动方式需综合考虑建筑结构、提升高度、载重量、运行速度、成本、能效、空间限制和安全要求等多种因素。
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曲臂机)中的补偿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安全与性能组件,其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工作平台负载,减轻主举升油缸的负担,从而确保设备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和效率。以下是其作用的详细阐述:
1.动态负载平衡与稳定:
*当曲臂机的臂架伸展、变幅(弯曲)或升降时,安装在工作平台末端的人员和工具的总重量会对整个臂架系统产生巨大的力矩。这个力矩会随着平台位置(高度和幅度)的变化而剧烈改变。
*补偿链通常连接在臂架系统的特定铰点(靠近工作平台安装点或主臂末端)与一个固定或移动的配重块(通常位于设备底盘或转台上)之间。
*其原理是利用链条(或钢缆)和配重的重量,产生一个与工作平台负载力矩方向相反的平衡力矩。当平台向外、向上伸展时,补偿链被拉伸或带动配重移动,产生的平衡力矩增大,抵消了因平台远离设备而产生的倾覆力矩。
2.显著减轻主举升油缸负载:
*如果没有补偿链,支撑工作平台负载、抵抗倾覆力矩以及驱动臂架运动的全部力量都需要由液压油缸(主举升油缸、变幅油缸等)提供。
*这会导致:
*油缸承受极大的压力,需要更大规格的油缸和更高压力的液压系统。
*能耗增加。
*油缸伸缩速度变慢,动作不够平稳流畅。
*油缸及相关结构件(如铰点、臂架)承受更大的应力和磨损,缩短寿命。
*补偿链的关键作用就是分担了大部分由工作平台负载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力矩。它就像一个“机械助力器”,让液压系统只需克服摩擦力、惯性以及剩余的不平衡负载,大大降低了油缸所需的力量。这使得:
*可以使用更小、成本更低的液压系统。
*设备运行更平稳、安静、反应更灵敏。
*显著降低能耗。
*延长液压系统和臂架结构的使用寿命。
3.提升安全冗余:
*虽然补偿链主要承担的是平衡功能,但在情况下(如主油缸意外失效),补偿链及其连接的配重系统也能提供一定的被动安全支撑。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工作平台因失去液压支撑而发生的快速下坠或失控摆动,为紧急制动系统(如液压锁)争取反应时间,或减轻下坠的冲击力。不过,它不能替代专门的安全锁止装置(如液压锁、机械锁销),而是增加了系统的安全裕度。
4.优化设备性能与操作体验:
*通过有效平衡负载,补偿链使曲臂机在各种姿态下都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减少平台晃动,提升操作精度和操作员在高空作业时的舒适度与信心。
*降低的液压系统负载也意味着设备可以设计得更紧凑、移动更灵活。
总结来说,曲臂机的补偿链是一个精妙的机械平衡系统。它通过链条/钢缆和配重块的巧妙联动,动态地抵消工作平台负载对臂架系统产生的倾覆力矩,将原本需要液压系统承担的巨大负荷转移给机械结构,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液压油缸的压力,提升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平稳性、耐用性、能效和整体安全性。它是现代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实现大高度、大跨度、灵活平稳作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